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百零六章:奉诏,不入援(2 / 2)

颜继祖和刘泽清算是想到一起去了,客客气气的把督臣卢象升的传令兵稳住,说是已经派人传文各地,很快就有兵马前来。

至于那各地军将想出什么奇葩的理由来躲避,那可就不是他们能管的了,反正命令已经传下去了。

纵观整个山东,唯一有能力入援的除了山东总兵刘泽清,也就是登州一府,登州营甚至还全歼了一部清军,所以登莱总兵韩大虎接到塘报后第一时间便叫人去请王争到掖县。

王争这边热闹起来,收到山东巡抚衙门文书后的第二天,韩大虎的行文就到了蓬莱,当天下午,登莱巡抚徐人龙的文书也到了,都是请王争去掖县商议入援一事。

其它地方的官员听到都是暗自讥讽,人家总兵巡抚这类地方大员都躲着不奉召,你这小小的登莱能有多少兵马,非要赶着找死不成。

王争本来想第二天再去,但是总兵和巡抚的文书在同一天到了,这说明事态确实很紧急,当天带着十几个马兵连夜赶往掖县。

没几天到了掖县,韩大虎和徐人龙顾不得寒暄,直接把事情和盘托出,韩大虎可能考虑到私人关系,说的还算中肯,意思让王争自己决定去还是不去。

徐人龙可就不一样了,张口一大堆道义上来,说你王争是朝廷命官,既然有里有兵,为何不去帮卢九台抵御清兵。

徐人龙毕竟是新上任没多久,登州府还没来得及去,不了解王争这个人,心急之下怕王争退缩,直接用激将法来试探。

出乎两人意料的是,向来低调行事的王争,这次却极为干脆的答应下来,说是愿意率领登州营战兵与鞑虏死战。

不过徐人龙何等鬼精,最初的惊讶过后立马就反应过来,王争这是话里有话。

虽然说会奉诏,但却并没答应去北直隶。

王争的确是不想去北直隶,因为他虽然相信卢象升的能力,却不相信其余各镇兵马的能力,好不容易拉起五千的精锐兵马,不能折损在这种必输的战役上。

其实王争来之前,就已经派登州营的人马全力侦查,清军兵分两路入寇,后方定然空虚。

现在蓬莱水城的水营虽然还在筹备中,但船只却不少,运送战兵到金州地界也就是几天的功夫。

鞑子在北直隶境内搞风搞雨,几万人起码是有的,自己这点人拉过去怕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。

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鞑子向来不谙水战,根本没听说有水师,既然鞑子能深入大明境内,为何自己就不能带着登州营的战兵到鞑子后方搞一搞?

说实在的,自打来到大明,王争一直看着鞑子肆虐汉家山河却毫无办法,早就有些忍不住,既然这回来到掖县与徐人龙和韩大虎商议,那自然是下决心要与鞑虏死战。

不过登州营要想渡海,自己这边虽然早已准备好,第一关要过的却是朝廷,没有朝廷的旨意,自己只有奉诏入援一条死路可走,那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去送死了。

所以王争推心置腹的与徐人龙和韩大虎去说,说自己带着登州营去鞑子后面搞事,鞑子知道了定然回援,北直隶的祸患自然解了。

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辽东地界不知多少年没有大明军队涉足了,韩大虎甚至问王争来之前是不是喝多了。

徐人龙却深深的看了王争一眼,像王争这样的军将,完全可以不奉召,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快活。

王争这般举动不似脑子烧坏了,是实实在在的大义,比奉诏入援更加危险,稍有不慎便可能全军覆灭,马革裹尸都谈不上。

徐人龙神情缓和下来,只问王争需要什么,衣甲、兵器能给的都给。

王争笑了笑,说登州营并不需要衙门和内库的军械,只要他们二人上表配合就行了,至于能成不能成,这还要看另一个人的意思。

这个人不是崇祯皇帝,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——王承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