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136章 要有光


“源古典主义迎来新的信徒”

法国权威艺术刊物《艺术评论》——没错,就是当初林海文在上头占了个豆腐块,都让华国艺术圈震三震的那家期刊。这一次,它们给了这次研讨会一个封面,四整个内页,标题上“信徒”的法语和华语,相对生辉。

“享誉世界的德国画家格哈德·里希特,以及美国现代画家加斯佩·琼斯,两位年逾八十的大艺术家,成为新近加入源古典主义的信徒——尽管此前他们表示将会研究这一新兴流派。但相信没有人能够确定地说,他们会在一年后拿出两幅源古典主义风格的学习作品,并且将之交给流派开创者林海文来评价,甚至,还只得了个及格的成绩。”

《评论》的编辑显然觉得一切很匪夷所思。

“但这一切确实发生了,昨天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林海文研究中心的第一次研讨会上,就现实地出现了这一幕。有什么能比折服两位风格不同的顶级艺术家,更能够为源古典主义加冕呢?

……

林海文也首次将源古典主义进行了一个清晰的分级,这在其它流派也是罕见的,艺术不是自然科学,很难用一二三四来区别——但林海文显然认为源古典主义整个发展进程中,具有清晰的分界线——在技法难度、色彩掌控、结构设计等等可比参数上均是如此。当然,这些标准可能仍然不是量化的,但在专业鉴赏家或者画家眼里,确实足够分明。格哈德和加斯佩仅仅位列第二级,而林海文本人,也只是高过他们一级——或者是两级。在他自己之上,也还有一级或者两级,无人涉足。格哈德认为自己无法想象第四和第五级的源古典主义,而林海文如此分级,却必然有其道理,或者,他的眼睛已经看到了那个时候那个模样。

对于一个流派来说,拥有近乎无限的追求空间,当然是值得开心的事情。而对于曾经走到无路可走的古典主义,尤其如此。

……

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林海文研究中心将是全球范围内,第一个如此高水准的、专业的、详细地分析研究林海文和源古典主义艺术特点的机构,它也将为全球越来越多追随林海文的艺术家们提供参考信息。”

而相对没有那么专业的bbc艺术频道,则毫不讳言地表示:“无论是研究中心的设立,业内权威的追捧,包括市场的追逐……都在一点一点地夯实这位仅仅28岁的大艺术家的权威。活着的巨匠,在世的传奇,无与伦比的艺术化身,都是描摹这位顶级艺术家的恰当词汇。而迎来一位现世神的艺术世界,又将出现什么样的变革,现代主义主宰艺术家们一百多年之后,源古典主义会否开创属于它的时代——我们只有拭目以待。”

格哈德和老加斯佩两位的加持威力,让包括林海文自己在内的所有人,都瞠目结舌。

“或许他们也希望看看你能走到什么程度吧。”楚薇薇递了一杯咖啡给林海文,然后从后方轻轻拥住他,微微用力:“看到那些对你的评论,我有时候都有点身体发冷,高处不胜寒啊,你自己觉得呢?”

“我?你知道的呀,我自带毛裤,局部还加厚。”

“……神经病。”

“哈哈,”林海文侧头亲了她一下:“别担心,所有唾手可得的东西都不足以让我骄傲失态,也都不足以让我惊惧不安。于我而言,这一切都不过是画画带来的附属品,无论如何,它们都不可能取代我真正的追索。你知道么,我也总在想,第四级的作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,我想不出来,但我有种预感,那是真正会让我骄傲到失态,惊惧到难安的伟大作品。”

“……我突然能够理解祁卉的想法了,拥有你这样的男人,太让人心累了。”

“身体不累么?嗯?”

“……”

……

首届国际青年油画展决赛,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礼堂开幕。

艺星云集。

这是最开始的时候,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,但直至今日,源古典主义蔚为大观,巴黎高美盛威重振,纽约大学艺术学院也在美国举旗复古的擎天大旗。欧洲、亚洲、北美,当代世界三块最重大的版图,都在为这次决赛注入力量和吸引力。

添为地主的高美亨利院长率先上台,然后是远道而来的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多兰院长,最后才是自带光环的林海文——在他上台的时候,掌声如约而起,响彻穹顶之上。大家似乎都明白,这一次的比赛,谁会赢,并借此身价大涨都并不是最重要的。最重要的是这位大艺术家,开始引领时代了,或者说,开始向人间布道了,所有受他圣光普照之人,都将成为他的信徒,并传播他的福音。

他在说,要有光。

“……人类世界因艺术而超凡脱俗,而艺术因你们而薪火不灭。”

林海文的演讲开启了这次总决赛的序幕。

而巴黎也进入了艺术时间——报纸连篇累牍地报导来自世界各地的,尤其亚洲、非洲,乃至拉美的小众艺术家,此时都登堂入室,接受包括《费加罗报》《世界报》这样的大媒体的采访,诸如法新社、路透社这样的国际通讯社也密集播发艺术通讯,譬如人物专访,或者类似“古典主义前世今生”这样的评论文章。

林海文此前接受的路透社专访也在此时放出,引发大量转载,几十种文字版本播撒到世界各地——林海文三个字,就像火种一样,深入很多人的内心:哦,这是一位顶级的,很大的,超级艺术家。

很多人并不懂艺术,也不懂油画,但他们会从主流媒体、权威评价等渠道去打标签,而这些标签就像一股汇聚一切的大势,铸成那些传奇人物的王座。

华国国内。

林海文的一些老朋友,诸如董文昌、耿琦这些曾经因为青年油画展,跟林海文对刚一波的人,此时在几乎所有他们能看到的专业刊物上,都躲不开“林海文”三个字。

“现在总算能看得清楚,为什么他当初那么顽固霸道了。”董文昌摇摇头,嘲讽笑道:“说是为了青年画家的发展,现今还不是成了他的独角戏?啧,威名远播,四海传扬,真是深谋远虑,算无遗策啊。”

耿琦脸色平淡:“且看他烈火烹油到几时吧。”

“嗤,说不定能烹到你跟我入土那一天。”

“……”一个白眼。

说人家小话呢,一点也不配合。

“好好好,且看他张狂到几时,有他落魄的时候,到那会儿咱们就去他门前吐口水,嘲笑他。”

“……”

恶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