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216节(1 / 2)





  何况如今人人都知道江南的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暴,全部都毁掉了。这件事情给那些因为海贸暴利而头脑发热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,也让保守的朝臣们觉得估计接下来海贸一定会衰败。

  万一海关收不上税,朝廷还是只能依靠农税。这个时候取消,他们是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。

  这样一来,吵得激烈一点,也就不算什么了。

  不过虽然解决了一个问题,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因为在玉玺被摔坏了之后,所有人便都三缄其口,不肯再提这件事了。在他们看来,玉玺摔坏这件事预示着极大的不祥,而直接引发此事的减税,更是成了绝对不能够提起的东西。

  这下子赵璨想要施行,恐怕更难了。

  不过,也是他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,平安一点都不同情他。反正他相信在,赵璨一定能够想出办法,解决这个难题。

  不过实际上,赵璨对这件事情的确是不急的。他虽然打算免税,但也不需要立刻就推行下去,大可以跟大臣们打打太极,互相来往一番。而之所以要将事情闹大,则主要是为了把消息传出去。

  虽然事情还没有定下来,但是消息这种东西,原本就不是要等到具体的结果出来才能够传的。这件事比较离奇,所以传得更快,虽然大家不敢大大方方的议论,但是私底下议论却更刺激。所以不几日,整个江南都快要传遍了,陛下要免除农税,政事堂的相公们却不肯答应,陛下气得将玉玺给摔了!

  ……嗯,流言这种东西传出去之后,总难免走样。

  不过总算赵璨的目的达到了,那些乡绅地主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,便都开始惶惶起来。

  这件事传得有板有眼,多半是真的。虽说现在政事堂不同意,一时半会儿恐怕难以推行,但是也不一定,毕竟这回是皇帝要免税。政事堂的相公们再厉害,那还能拧得过陛下吗?

  何况大家都知道,现在龙椅上的这位,可不是好糊弄的。这几年来他要做的事情,哪一件没有办成?

  而这个时候,官府之前从富商们手中购买来的土地,百姓们可以支付银两直接从官府购买的皇榜早就已经张贴出去了。当初贴榜的时候,大臣们不知道赵璨的盘算,对此是非常支持的。

  官府拿着那么多的土地和宅子,根本没有用处,卖了之后换成钱放在国库里,自然更好。所以大家都鼎力支持,这件事没有遭遇任何阻碍。

  只不过因为土地的价钱毕竟不低,所以虽然官府并没有在这件事里面赚钱,售价也不算太高,但买得起的人还是少数,所以皇榜贴出来之后,却乏人问津。

  但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。

  原本百姓们不愿意自己买地,固然是因为价钱贵,但也是因为自己的土地要上税。虽说现在政策好,五十税一简直是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低廉。但是百姓们也有自己淳朴的价值观——这土地是要流传给后世子孙的,税收改来改去,谁知道到时候的皇帝收多少?万一恢复十税三或者十税五,还不如不要。

  但假如朝廷不收税,那这买卖就做得了。当今皇帝年富力强,才三十多岁,至少还有二三十年好活,就算他死后政策就改了,至少免费种了二三十年,本钱是赚回来了的。

  有了这种好处,不少人的心思就活络了起来。

  纵然自己没有钱,但也不是绝对就没有办法可想的。向亲戚朋友支借,或者卖掉家中之前的东西,都是可以凑到钱的。

  百姓们积极了,乡绅们自然开始发愁。朝廷这几年减税,他们也不得不跟着减租,否则佃农大可以离开。眼看一年下来,田产丽的出息越来越少,他们早就已经不满了。现在听说要彻底免税,那还怎么得了?!

  如果是从前,他们还不惧。毕竟自家有奴仆在,土地怎么都是有人耕种的。但是赵璨早几年废除人口买卖,就连原本被发卖的人口,也不能拒绝其自赎。至于那种世代的家仆,也重新登记了户籍,将来他们生下来的孩子,就不再是奴籍了。

  所以这几年来,为奴的人眼看是越来越少,虽然还可以签订契书雇佣他们在家中做工,但做工再好,怎及得上拥有自己的田地,做个自在的田舍翁。

  这人一着急,总难免生出些急智。这些乡绅们倒是很想将这事儿搅黄了,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他们还是知道的,皇帝如果下定了决心,这事恐怕就不会有多少转圜的余地。

  他们彼此串联了几天,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,得在这些土地砸在手里之前出手。至少要卖掉如今力所不能及的那一部分。

  但是,卖给谁呢?

  这会儿江南的土地大大贬职,最多的一部分掌握在官府手里,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他们的,根本没有别的人能够买得起土地。况且新政的风头一出来,就算手里真的有钱的人,恐怕也不愿意去买。

  后来还是一人突生灵感,道,“不如咱们将这些土地卖给官府?”

  其他人都纷纷否定,认为朝廷之所以收购土地,原本是为了化解那些百姓的怨愤。现在事情已经了结,又怎么可能继续做冤大头?毕竟这些土地在他们手里实际上并没有用处。

  不过提议的这人有亲戚在衙门里任职,留了个心眼,打算去探问一番。这件事其实也只过去了几天时间,说不准朝廷那边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呢?况且自己有相识的人,说不得可以通融一番。

  他回去之后,果然就去了亲戚家中打听,听说那些人都是皇帝特派来的,这会儿还没有走,不由喜出望外。

  这些人既然是陛下派出来的,势必不可能那么了解当地的情况。虽说摄于皇威,也没有人敢在他们弄鬼,但这件事,也不是没有商量的余地。只要将自己的名字添到名单上去就可以了。

  于是如此这般,这人竟然真的将自己手中大部分田地都卖了出去,只留下最好的一部分良田。毕竟他身上没有功名,全靠田地营生,而且就算没有佃农,自己手中的人也足够耕种这些土地。至于卖得的银子,他已经打定主意在城中开两间商铺。

  这人脑子灵活,倒也看得清楚。陛下既然免了农税,那么朝廷自然只能从别处找补回来。再加上海关的出现,海贸的兴盛,可见朝廷说不准便会扶持商业。自己开了铺子,绝不会有错。

  虽说商量的时候,大多数人都否认了这人的提议,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心思了。所以除了他之外,也有别人尝试过这个方法。这些人手中的土地卖出去之后,其他乡绅地主们自然也就陆续得到了消息,迫不及待的加入其中,生怕晚了一天这些人就走了,自己手中的土地再卖不出去。

  就这样,没过多久,江南九成的土地就都到了赵璨的手里。

  虽然花出去的钱一点都不少,但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投入。能够用这种相对平静的方法解决这件事,就算给点钱也不算什么。

  现在的赵璨就是这么财大气粗。

  实际上,现在内库的存款远比国库要丰厚得多。

  原本内库名下就有好几家公司,这些年来一直盈利,后来船队出海,带出去的货物,也都是以内库的名义,赚回来的财富自然也都是属于赵璨私人的。再加上刚刚打劫的这一波,这种事情不能让朝臣知道,这些钱自然也只能归到内库之中。

  哪怕有平安主持的那些各种研究工作,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的金钱,内库的钱财还是只见多不见少。

  所以到现在,赵璨觉得钱对于自己来说,已经只是一个数字了,多得简直花不完。所以在这些地方败家一点,他也不甚在意。

  在拿到了这些土地之后,赵璨便立刻颁布了一条新的政策。

  名下没有土地的百姓,可以凭借官府登记的户籍人口数,到各衙门购买相应数量的土地。首次只需要支付一成地价,剩下的在二十年内还清即可。

  这就是后世的贷款制度。

  平安提出来之后,赵璨立刻就拍板定下了。这主要是因为他财大气粗,实际上并不在意这些百姓们归还的那点钱。不急着回笼资金,这种政策自然就没什么不好的了。至少在这二十年内,这些百姓们惦记着偿还欠款,一定会努力耕种。而二十年后,这些土地就是他们自己的了,自然只有更加用心的。

  同时,平安还耍了一个小心眼。

  因为是按照户籍人口数来分配土地,也就是说,家里人口越多,能够分到的土地也就越多。这样一来,想多要些土地的人家,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增加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