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7节(1 / 2)





  第56章

  “自然, 母后放心,阿莹也是我看着长大的,我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人。”

  茂和帝笑笑, 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他也知道,太后这话, 八成是对他说的。至于一旁的小弟, 只看他眼中的深沉, 就知道他的态度了。

  “那就好,”太后微笑, 也不知道对茂和帝这态度满意与否,只点了点头。

  母子三人在这儿的对话无人得知,待到她休息。陈嘉赐就和茂和帝一并离开,往正德殿而去。

  “我找钦天监的人算了,后天十八是个好日子。诸事皆宜, 我准备在那一天广邀群臣, 庆贺你归京。阿赐觉得如何?”茂和帝边走边说, 看着身边幼弟的目光十分柔和。

  他的弟弟,为了他放弃繁华舒适的京都, 往边关一去就是三年。他眼下只想对他更好些,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对他的重视。

  “多谢皇兄,不过还是算了。皇兄的心意到了就好,至于宴请群臣,就等到边关诸多将领们回来后一起吧。免得折腾。”陈嘉赐嘴角也带上了些许笑意,却是拒绝了。

  “这怎么算是抛费,区区宴客的功夫, 我还是有的。就这样说定了。”茂和帝不赞同的说。

  这次陈嘉赐贸然回京,虽然他知道是为了什么。可别人不知道, 眼下还不知道会如何猜测呢。君不见,今日早朝就有不要命的御史参奏,道吴王无诏贸然归京,不和礼法国情。对帝王有不敬之心吗。

  这无诏一说,自然是因为按照时间推算,前去边关传旨队伍估计刚到没多久,这才往回走。可陈嘉赐却已经回来了。

  “皇兄。”陈嘉赐无奈的说。

  “既然叫我皇兄,那就听我的。你回来了也好,正好帮帮我。这些年重阳他们折腾的实在不像话,这是吃定了我心软。有你看着,到时候好提醒我。”茂和帝这话说的,可以说是十分有自知之明了。

  他知道自己心软,而那些儿子也正是仗着这份心软给太子添乱。可人的性格,绝不是想改就能改的。他就算知道的清楚明白,也没办法。

  “诸皇子行事,我若开口,怕是不好。”陈嘉赐直言道。

  就差没直接说,我说了,到时候就得罪人了。

  “我和重熙觉得你好就好了,他们有什么关系。”茂和帝轻笑,毫不在意的说。

  他心软,可在他心中。最得意,最想把皇位传下去的,一直都是嫡长子重熙。那些儿子,再心疼,也只能是这样了而已。对于这一点,深受先帝偏爱的茂和帝十分坚定。

  先帝与太后,茂和帝与皇后。都是共患难走过来的。情谊自然不能与别人比。

  “……好。”陈嘉赐沉默,面对着自家兄长眼中的殷切期待,到底同意了。

  说来说去,他同意的根本原因,就是在他的心里,也是更中意大侄子的。

  他手底下的探子来报,今早他前脚带着太医出宫。太子妃后脚就命人前去安国公府探望陶琼琇,并且送上了珍稀药材和珍贵补品。真真是有心了,也不枉费当初阿莹救太子一场。

  正德殿。

  太子正在茂和帝为他准备的桌案后处理奏折。这一点,茂和帝完全继承了当初开元帝养他时的态度,登基没多久就让太子看折子,帮着处理一些小事。

  一开始太子的处理见识尚还青涩,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,也老练成熟了很多。尤其是去年处理江南水患回来,他那一袭话更是让不少朝臣信服。

  一位有手腕,有心胸,有见识的储君。还是朝臣们更乐于见到的。

  经此一役,太子的东宫之位更是稳固。

  可惜,这世上总是不乏一些有着赌徒心理的人。

  太子显贵,可他的班底眼下已经稳固。多一个不多,少一个不少。押他顶多是锦上添花。算不得什么。与他相比,诸皇子眼下势弱,他们若是押对了宝,那就是雪中送炭了。这后者,怎么说都比前者的收获要大。

  太子对此心知肚明,却也没有说什么。

  不过是人之常情而已。

  太子和陈嘉赐相互见礼,而后陈嘉赐也没有多留,闲话几句后就出了宫,径自往安国公府而去。

  他来走这一遭,完全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已。

  皇宫没有绝对的秘密,尤其是,他的掌权者并不想隐瞒这件事的时候。

  茂和帝在路上和陈嘉赐说的话,没有一会儿,就传进了诸皇子的耳朵里。一时间,几个皇子府不知坏了多少茶盏桌椅。

  父皇偏心,他们心说。

  明明同样是亲生儿子,为什么要如此偏向太子。眼下吴王叔刚刚归京而已,他们那位父皇竟然就为太子打算起来了。那他们呢?

  可不管怎么说,他们也只能看着而已。别的,什么都不能做。

  这一日忙碌下来,眼下,已经是下午了。

  陈嘉赐到了安国公府,没像早上那般行色匆匆,去拜访了老国公陶安和。

  “殿下,请。”陶安和不疾不徐的泡了一壶茶,而后倒入茶盏,推给陈嘉赐。

  “好茶,”陈嘉赐轻抿一口,轻声赞道。

  “殿下喜欢就好。殿下这三年,在边关可还好?”陶安和微笑,而后闲聊似的道。

  “也就那样,沙场生活,想来无需和国公多说,不过是班门弄斧而已。”陈嘉赐放下茶盏,话说的十分认真。

  “殿下自谦了,边关苦寒,想来这些年十分不易。更何况殿下竟破了北夷王庭,实在让人惊叹。如此功绩,让人敬佩不已。臣在这里以茶代酒敬殿下。请。”陶安和说着话,眼中满是赞赏。

  北夷垂涎中原大地依旧,如今大败。边关最起码可以安稳二十年。这般大的功勋,谁人能不说一个赞字。

  “国公谬赞,不过是前人之功罢了。”陈嘉赐倒没有居功。

  “前人之功,却也未必有人能比殿下做的更好了。”陶安和笑呵呵的说。

  两人在这里颇为悠闲的品茗,一字不提之前陶琼琇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