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1章(1 / 2)





  看着李明锦神情飘忽,明显神游的样子,范康泽突然推了一下对方打趣道:“唉,是不是思春了啊?说说,看上哪家小娘子了?”

  “小锦,有心上人啦?我怎么不知道啊?”张浩大叫。

  “什么啊?乱说什么啊……”李明锦白了一眼二人嘴硬道,可惜脸却红了,张浩和范康泽见状,更是调笑道:“脸红了!脸红了!哈哈……”

  “你们……”

  三个少年书生,一路上说说笑笑,前面的路还很长。

  ☆、第42章

  在外面游学的李明锦,丝毫不知道河西村的家人,为了他的亲事挑花了眼,操碎了心。

  男子十六岁确实到了说亲的年纪,王氏一提出来,老爷子就点头表示同意。

  既然都没有意见,王氏将孙子要说亲的事放了出去,一时间往李家来的媒婆快要踏平李家的大门槛了,今时不同往日,现在根本不需要去请媒婆,只要话一出口,媒婆上赶着来。西河村有些人家也是有想法的,不过也只能想想。

  媒婆说的人家大部分是一些秀才的女儿,或者稍富裕的农户家的女儿,真正的乡绅家的闺女也有还是较少。为何呢,实在是李家虽然在河西村是个富户,但在整个南山镇来看,却也不显。镇上有两个铺子,这样的人家在南山也不少,李明锦虽是秀才,但是前途并未可知。

  王氏听着媒婆说着的这些人家,回头就让儿子去打听去了。虽说李家也是农户出身,但对于长孙媳妇,王氏私心里还是想找个能和长孙相配的人家,小王氏心里倒是无所谓,只是要是娶个身份高点的媳妇,怕不好相处。

  王氏和小王氏两个挑花了眼,一时拿不定主意。虽然自古婚姻讲究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但到底是孙子自己的婚事,本想着知会一声李明锦。可惜现下孙子在外游历,书信延时,王氏心里一直在纠结着。

  前前后后两三个月,这事儿一直拖着没定。快到年关,李明辉和李明秀休学回家来了。苏秀才,去年秋闱榜上有名,已经是举人老爷了,当时南山书院轰动了一下,李家还送去了贺礼。

  晋朝举人是可以补授官职的,不过苏举人依然留在了南山书院当夫子。李明辉和李明秀依然在其门下学习。此次李明辉和李明秀回家还带回了夫子的一封书信。

  老爷子看了信之后,将信给了大儿子李继旺。

  “爹,苏举人这是……”

  “夫子肯定是好意,也是看中明锦,这是这门亲事门第比咱们家高,你怎么看?”苏夫子保媒的是自己同窗,今年一起中的举人。这个举人姓潘,今年三十七岁,家中有两儿两女,长子已成家,长女今年十六岁正是说亲的年纪。

  “爹……苏夫子既然愿意保媒,说明对方应该不会嫌弃咱家,只是怕小锦会心里介意。”自家儿子自己还是了解的,平时看着很温和,但心性强,要是媳妇身份高,到时候端着架子,日子过的反而不美。

  老爷子皱了皱眉,后又告知了王氏和小王氏,想问问她们的意见。王氏听了老头子的话,心里是愿意的,直说:“既然是夫子的好意,咱家也不好直接推拒吧,再说,具体怎么样,也可先去夫子家里询问一下。”

  “娘,只是……”小王氏话未说完,王氏就打断道:“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,但是眼下媒婆来说的人家比较起来,夫子保媒的是最好的,虽然眼下家里门第是没对方高,只要明锦以后争气,这都不是问题。”王氏可是一直很看好长孙的,虽然对方是举人家的闺女,却也并不觉得高攀不上。

  王氏的话说到了老爷子的心坎里去了,子孙若是争气,门第也不是不变的。既然决定了,还是要去夫子家里去拜访一下的。

  腊月二十,李继旺提了几样大礼去了夫子家里,苏夫子已经不住在书院,住在南山镇上一所二进的一所宅院里面。李继旺和儿子李明秀的到来,苏夫子倒是不意外。

  迎了二人进了客厅,倒上了茶,问李明秀道:

  “在家可有松懈课业?”

  李明秀起身给老师躬身行了一礼之后,方回道:“回夫子的话,学生在家从未懈怠,每天都有温习功课。”

  对于学生的勤奋,苏夫子显然很满意,笑着点点头,让李明秀自己去外间的书房去看看书。李明秀应了一声之后,起身去了。

  见李明秀的身影消失不见,苏夫子方对李继旺问道:“李兄,上次信中所说这是,不知家中伯父母可有章程?”

  李继旺忙齐身作揖回到:“家中父母自是愿意的,此事真是麻烦夫子了……”

  “李兄不必客气,此事原也是我那同窗在挑女婿,明锦我也是看着长大,是个好孩子。潘家也是个厚道人家……”苏夫子之所以愿意保这门亲事,也是因为觉得李明锦确实不错,同窗的家教也甚好。

  潘举人和苏夫子是今年一同取中举人,原先在家收几个学生维持生计,家中妇人都是会持家过日子的。家中的女儿也跟着父亲读过几年书,不是那等毫无见识之人,听说潘夫人对子女教导甚是注重,想来也是不会差到哪里去。苏夫子一听同窗在为女儿择婿,就想到这和李明锦倒是很相配。

  眼下李明锦十六岁了,是个秀才,想说亲门第多高的,显然不现实,门第太低的话,倘若以后走上仕途,可能会拖后腿,夫人们也是需要交际的。这个倒是正好,虽暂时门第比女方低,以后也不定嘛。再者潘家也并未有将女儿高嫁之意,反而想为女儿找个贴心之人。

  苏夫子和潘举人提了提自己的学生,也将李家的情况大致的说了一些,潘举人听了李明锦和李家的的情况之后,悄悄找人打探了一番回家就与潘夫人说了一通。

  潘夫人只是在潘举人今年考上举人之后才过上了太太的生活,以前过得并不太好,家里靠丈夫教授学生赚的束脩维持生计,自己带着女儿不时还要做点绣活补贴家用。自然知道秀才娘子根本没有想象的光鲜,光鲜的只是个名声,日子的好坏也只有自己体会了。

  听说李明锦是个秀才之后,潘夫人有些犹豫,当然不能直接说秀才娘子过的不好,这不是打自家丈夫的脸吗?只委婉的提出一点顾虑:“这孩子是个秀才,眼下还在外面游学,这一时半会儿的也看不到什么样儿啊。”

  “苏兄不是说了么,这孩子稳重,相貌也端正……”潘举人有点不明白夫人为何迟疑,不是都说过了么,想了想又道:“李家我也是找人打探过了,是个厚道人家,家底也算可以。女儿过去不会吃苦,再者李明锦这孩子虽然只是个秀才,但年纪轻轻的就能考中秀才也说明是有能耐的,苏兄也常夸赞这孩子,想来定有过人之处。”

  见丈夫都如此这样说,潘夫人是明白丈夫是看好李明锦了,自己反对也没用了,只能顺着说道:

  “那我去和琪儿说声,好在琪儿以后还有父兄,只望李家能带我琪儿好。”

  “这门亲事,我就定了,你让她在家好好定定心。”

  “知道了。”

  自年前李潘两家说定婚事之后,王氏这年过的真是开怀的很,因着还未正式提亲,王氏也让家中众人把嘴巴掩严实了,采购年货的时候,顺便开始采办提亲用的彩礼。

  正月十六,李家请了媒婆,老爷子王氏和李继旺和李继兴夫妇,苏夫子夫妇带着彩礼去了南山镇上的潘家,潘家既然愿意与李家结亲,自是很热情的接待了众人,前院客厅男人们在喝茶说着话,妇人们则去了后院。

  潘家的后院有一处小花园,花园之中有一个凉亭,潘夫人将王氏等人引到凉亭处歇息,又吩咐丫鬟去倒水,顺便喊女儿若琪过来见见未来婆家的人。

  毕竟女儿是要嫁去婆家,以后要在婆母手上生活的人,自己也不能时时关照到,若是女儿能得婆家欢心,那是再好不过了。

  潘若琪听母亲身边的丫鬟说母亲要自己去花园见外来婆家的人,心里有些紧张,让贴身丫鬟帮自己又整理了一下妆容服饰,确定无错漏之处,姿态优雅的走出闺房。

  潘夫人是个很有眼力的人,以前丈夫是个秀才之时,自己对女儿的教导就是往淑女的路上教导,只是那是也无银钱去请嬷嬷教导。自丈夫考取举人之后,家里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,潘氏首当其冲的请了一个嬷嬷来家里给女儿教导礼仪。

  看着款款而来的女儿,潘氏心里是自豪的,王氏等人也是高兴的站起身来。看着眼前长相温婉标致举止端庄的潘若琪,王氏等人心里是惊讶的,没想到未来的孙媳妇这样一幅大家闺秀的样子。

  “见过老夫人,各位夫人……”潘若琪来到凉亭给众人行了一礼。

  王氏忙拉过潘若琪,激动的对潘氏夸到:“还是夫人会教养女儿,看看这闺女多好!”

  “是呀,嫂子那是出了名的贤夫人,眼下夫婿有为,儿女成才,嫂子可是居功甚伟。”苏夫人也笑着附和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