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一、中国价值传统的形成





  中国价值传统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

  高德步

  一、中国价值传统的形成

  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个价值传统,正是这一价值传统主导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观念,指引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。这一价值传统发端于各自民族的起源处,随着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而不断演进,但其核心内涵和基本特征始终保持不变。

  西方价值起源于“逻各斯”,中国价值起源于“道”。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,观乎天文,观乎人文,彰往察来,微显阐幽,从而体悟到了“道”。这个“道”是纯粹的“国道”,沿着这个“道”,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精神,而这种民族精神又经历史的提炼成为价值传统。这个价值传统就是中华道统。

  中国价值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。历史上中国价值思想经历了三次巨变或者说三次价值革命,正是通过这三次价值革命最终形成了中国价值传统。

  第一次价值革命是“周文革命”。这是从殷商后期到周代的早期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。殷商时代人们信神,讲究“神本”,到了周代人们的意识从天和神转到人,讲究“人本”。殷人“尚武”,周人“尚文”,讲“人文化成”。周文王和周公建立的思想体系就是以人文为核心的,这场革命被称为“周文革命”。西周时期这个体系非常完整,也非常有效。

  第二次价值革命是儒家革命。到春秋后期,周文时代的这种价值体系逐渐瓦解,礼崩乐坏,百家思想出来了,各个思想家都试图解决当时所出现的社会问题,试图在周文衰落之后重建整个价值体系。其中包括儒家、道家、墨家和法家等。百家中的儒家当时影响很大,但是它不能解决一个问题,即国家统一问题。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“大争之世”,竞争非常激烈,儒家思想不中用,中用的是法家思想。所以秦用法家思想统一了中国。但是法家思想能带来中国的统一,却不能带来中国的善治。所以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,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。但这时候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孟时的儒家了,而是百家综合之后形成的儒家。当然,基本思想还是继承了孔孟,孔孟之后的几代人综合百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新儒家。这个新儒家包括了法家思想、道家思想,甚至包括阴阳家思想,也综合了其他各家的思想。到这里,儒家革命就最终完成了。

  第三次价值革命是理学革命。儒学到了汉武帝以后变成了经学。儒学是思想,经学是官方意识形态。建立国家意识形态是治理国家所需要的。但它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就必然有一个缺陷,即自我创新能力逐渐衰减,很难与时俱进地自觉更新。特别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具有垄断地位,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利益集团。具体说,经学研究六经,它不能离开经学本身,不能离经,“离经”就是“叛道”。这就限制了思想创新。所以经学逐渐衰落,而同时道家兴起,佛家介入,这又是一个思想乱世。但是,思想混乱的时代也是思想创新的时代,没有乱就没有新。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演变过程,到了北宋时期就出现了理学。理学综合了儒释道并完成了中国价值思想的第三次革命。

  这是中国古代的三次价值革命。周文时代以人为核心建立了人文,儒家革命建立了伦理,理学革命建立了中国的理性体系。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价值统绪,或者说是价值传统,这就是中国的道统。最早的道统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。他认为孔孟之后儒学变成经学,经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思想力量逐渐衰减,逐渐丧失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,于是道统就中断了。那么谁能够接续这个道统呢?韩愈比较谦虚,没有说自己接续了道统。但是到了宋代,二程和朱熹认为他们把道统接上了,所以他们有“为往圣继绝学”的说法。我们今天的学者也要有这个雄心,也要有这种担当意识,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有这种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