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04章 是战是降?(1 / 2)

第104章 是战是降?

这些日子杜希名招募流民倒是进行的很顺利,最近北地战乱,迁徙而来的流民众多,不过短短十几天的工夫,就已经初步组建起了一支流民的军队,只不过这些流民要想能在战场上发挥战斗力,那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操练。

张弛虽然住在巴郡的太守府中,可整日里却是无所事事,他毕竟不是巴郡的太守,巴郡十四城,各有官吏司职分工,而且这些官吏,大多都是由梁州刺史委派。就算是太守秦搏,也只是掌管军权,行政上的很多事,都由不得他做主。

军事上有秦搏与杜希名两人在,张弛也乐得清闲,整日不问俗务,住在太守府里,而且日日有酒娘为他煮酒,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。

暗刃现在的伤也好了十之七八,见张弛整日里游手好闲就气不打一处来:“你当日和我说要劝服成都王发兵抗胡,怎么到现在还是只知道每天饮酒取乐?”

“欲速则不达。”张弛还是一贯的吊儿郎当。

暗刃冷哼说道:“你这样敷衍,等你说服了那些当权的狗官抗胡,恐怕胡人都已经杀到眼皮底下了。”

不过不管暗刃说什么,张弛也毫不理会,又过了两天,秦搏来报告北方最新的军情,说北方数郡都已经落于胡人之手,胡人大军已经准备要翻过巴山,下一步的目标,就是平武。

平武乃是蜀中北方的要邑,如果平武有失,蜀中危矣。

“现在才正是我们去觐见成都王的时候,”张弛笑了笑,然后对暗刃说道:“我们这就出发,去成都!”

……

杜希名刚刚招募了新军,还需要不停的操练,战事已近,当然需要足够的兵源,这也一样是目前的头等大事,耽误不得。

所以这一次杜希名留在巴郡练兵,也并没有随行,反而是秦搏跟随张弛一同前往成都,他是巴郡太守,对成都各方面的势力也更熟悉一些。

张弛本来不想带酒娘一起,不过秦搏劝道:“这次去成都,免不了要与蜀中高官名门打交道,这些人哪个不是侍女成群?公子多少也应该带一些侍女,若不然请客吃饭都无人斟酒倒茶,岂非失礼?”

张弛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,便带着酒娘,当初在会稽救的那几名女子,都成了张弛的侍女一路随行。

安排妥当,秦搏又点了百名兵士,路上护送,众人便立刻出发奔成都而来。

巴郡的位置,其实就是重庆附近,到成都也并不是很远,一路上行军无聊,张弛便向秦搏询问起了成都的情况。

秦搏骑在马上,向张弛详细讲诉道:“蜀中的局势可真有些复杂,其实按照朝廷制度,有封王的地方不置太守,而是称作‘内吏’。”

这一点张弛倒是知道,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封地是在会稽,所以当初在会稽之时,张弛在孟飞扬府上曾经遇到过王凝之,他便是会稽内吏,而不是叫做太守。

秦搏继续说道:“不过蜀中与别处的情形却大不相同,虽然有成都王,但是下属各郡都各有太守,甚至益、梁二州还有刺史。”

“这是什么原因所致?”张弛问道。

秦搏在马上指了指东方:“还不是因为有桓玄割据荆州的缘故,朝廷想要掌控蜀中,却因为荆州桓玄的势力阻隔,力不从心,导致蜀中官僚拥兵自重。虽然说成都王是司马皇族,心向朝廷,只不过现在成都王只是名义上的蜀中之主,并无太多的兵权。”

“那蜀中谁的兵最多?”张弛问道。

“蜀中连年连乱,兵源并不多,拥兵最多的当数益州刺史和梁州刺史这两人,手中各有七八万大军,至于蜀中各郡,其实都没有多少兵力,像我巴郡也只有万把兵力,其中的精兵也只有八千而已。”

一路上张弛想到哪里问到哪里,了解了不少当前的局势,也不觉得行军苦闷。到了成都天色已晚,由秦搏带路先投驿馆,休息一夜,再去觐见成都王。

第二天上午,让其他人在驿馆中休息,张弛便和秦搏直接来到了成都王府。

不管是不是名义上的,成都王毕竟是蜀中之主,况且成都本来就是他的封地,王府修建得气派十足,张弛在王府门前等待片刻,有人通报后,便从里边出来了一名官员,身穿锦服,一出门见到张弛就抱拳说道:“想必阁下就是从建康来的张公子吧?”

当初王小姐派人到蜀中来为张弛打点之时,并不知道他后来会去会稽,张弛也不置可否,那名官员自我介绍说:“下官名叫罗安,现任蜀中典曹都尉之职,公子来的正是时候,成都王刚好与各位大人在殿中议事,公子请随我来。”

罗安引着张弛进了王府,直上大殿,张弛可没想到他一来成都王府,就受到了这么好的待遇,刚进大殿门口,成都王已经下玉阶亲自来迎。

张弛之前听秦搏等人说起成都王,都说他刚来蜀中封王并没有多久,况且当初在建康之时,与王小姐相熟,相比年纪也不会很大,不过这时见到才知道自己错的离谱,成都王的年纪看上去最少也有四五十岁的样子。

见成都王亲自到殿门口来迎自己,张弛连忙施礼,成都王面目和善,笑意盈盈,扶住张弛说道:“公子不必多礼,本王可是等你多时了。”

说罢,挽着张弛的衣袖,两人同回殿中。

此时殿中正有满殿的文物群臣,正跪坐于大殿两侧,成都王挽着张弛一一为他引荐,人物众多,张弛也记不住许多,只有梁州刺史与益州刺史两人,因为之前在路上秦搏曾经提到,张弛也就多留意了一下。

梁州刺史与益州刺史都差不多四十岁上下的年纪,脸上都有胡须,其中梁州刺史留着两撇八字胡,而益州刺史留的是一撮山羊胡。